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教育系統(tǒng)因其群體性、大規(guī)模等特征,更是疫情防控的重地。在此過程中,對師生個體的信息收集成為一項重要的工作。針對此,高校信息化部門可以做什么?
當前,為了及時發(fā)布權威疫情信息和學校相關通知,各高校在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學校主頁上進行了信息公開,并借助社交網絡轉發(fā)等手段進行廣泛傳播。
在信息收集方面,高校根據群體性質的特點,采取了不同的策略。首先,針對教師群體,一般高校都是通過二級部門的黨總支逐級下達到黨支部,進行信息通知和收集信息;其次,針對學生群體,則是由學生事務部門依靠輔導員與學生進行直接聯(lián)系,點對點地傳達通知并收集疫情相關信息。
我們用信息化的思維對這兩類數據收集方式中的共同點和不同點進行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從組織到個體的信息傳達,依賴的是媒體和社交網絡的傳播;從個體到組織的信息匯總,則依賴的是點對點的確認通信。實際上,兩級實體之間的信息傳遞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希望信息有效傳遞到對方,只是考慮到傳遞成本而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信息化技術經過多年的發(fā)展,云計算和移動終端實現(xiàn)了全覆蓋,社交網絡實現(xiàn)了生活全滲透,國民信息化素養(yǎng)已經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
但在突發(fā)情況下的信息收集,有一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過去十幾年的信息化歷程,為什么不能實現(xiàn)組織和個體之間的信息有效及時傳遞?如何才能實現(xiàn)組織和個體之間的信息有效及時傳遞?
這就有必要對高校目前阻礙信息有效傳遞的因素進行分析了:
首先,個體數據權威性不足。
盡管數據治理工作已經進行了多年,但是還停留在對數據的技術處理,譬如數據標準的制定、數據清洗的技術改進、數據BI平臺的建設。而對于數據治理工作中的管理類工作進展不足,甚至于無從下手。尤其是“一數一源”、“一校一庫”等治理策略認知不足,沒有標準的治理方法論。這些工作的欠缺,直接導致了個體數據的多樣性,不同口徑的數據不同。沒有權威的個體數據,造成信息傳遞的目標不夠明確。
第二,信息傳遞的組織架構比較模糊。
即便教職工、學生群體的數據具備一定的權威性,但是誰來管理信息傳達的及時性、準確性和必達性,很多高校在這方面沒有明確的組織架構,或者說這部分數據沒有明確的責任部門負責維護。譬如維護學生群體與輔導員的映射關系,缺少具體的可操作性。
第三,信息傳遞的技術手段缺失。
在信息傳遞層面,高校慣用微信公眾號和微博廣播信息,通過建群等社交手段收集信息。也就是說現(xiàn)有的信息傳遞技術手段方面存在隨意性、臨時性、不確定性,沒有統(tǒng)一集中的官方信息傳遞技術工具。
實際上,高校若是具備統(tǒng)一集中的信息傳遞工具,可以實現(xiàn)個體對信息收悉的確認,也可以及時向組織匯報信息。在本次疫情情況下,以及各種需要信息傳遞的場景下,都可以實現(xiàn)準確、及時、必達的信息交換。從而避免現(xiàn)在的無法獲知是否所有個體已獲知信息、手工匯總數據等落后的方式。
(作者:王玉平,上海海事大學信息化辦公室副主任)